《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纲》引论林衍我们编写这部纲要式文学史,不沿袭通用名称,而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纲静,理由很简单,因为“当代,,一词,适用年代范围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总不能把很长的历史永远定为“当代”范围之内。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年代延续下去,其本身应划分若干历史阶段,“当代”所指应是跟前切近的那些年代,不能无限止地适用各历史发展阶段。已出几种当代文学史,都一致指出我们的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各本又都未把台、港文学纳入。改为今名,将如何处理以上这个问题?台、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自去年以一国两制方式圆满解决香港问题,台湾的回归也只是时日的问题。因此,这两地的文学自应编入共租国文学史。它们的文学产生子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成分较为多样而复杂。迄今为止,对于我国文学,应该承认为多种成分的文学,然其主体部分,应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由于我们所掌握的台、港文学的资料极不完备,研究也不够,未能以相应篇幅编写出二地三十多年的文学发展状况。目前,我们只能附一篇简报式文字一台、港文学一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为高校文科的理想教本,以简要为上。教师欢迎这种教本,使他们有施展才能和雍分发挥所长的余地。学生也欢迎这种纲要式的提示,这样更带有启示性,引导他们去自行接触文学现象,展开独立思考,进而对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扎实的理解。促使我们迅速赶编本史纲,因新时期文学日见繁荣和灿烂,已出诸种文学史,均编得较早,对这段历史未能作出充分的反映。学习新中国的文学历史,新时期的部分比之前面的历史显得更为重要,对这段文学作历史面貌的描述应成为教学的突出重点。以应教学的急需,我们对三十多年文学发展线索和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概貌,作了合乎自己体例的编排,概括面求广,重点求突出。全书限在三十万字左右,因此采取高度压缩方法,写成纲要式文字。本书重综合,重概括,必要时展开具体论述,也力求条理分明,文字简要。当代史还是个活的机体。它不能像已经走完了历史行程的纪录。当代的人大多在世,事件仍在发展中,进行中;常常遇到一事件未毕,新的事件又起。作为文学史,新作品每年每月每日向编著者大量涌来,即使连天泡在这上面,也是忙不过来的,就是对有代表性作品稍加过目都难,多作点思考,则更难。大家都知道,对一类文学现象的考察,对一个阶段文学的历史总结,非到告个段落是难作历史描述和判断的。并且,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经时间的淘洗以及人民的最后取舍,也不容易作出历史的公允评价。编当代史自也孝有利的一面。。当代的人和事比较容易熟悉,材料比较容易搜集到手。编 f“·6I·古代史恨材料太少,编当代史则嫌材料太多。因为太切近的事物,真迹假象纷陈,去伪存真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办到的。偏蔽之见先入为主,日后修正也不易。真知灼见不是随便可以作出的。美国丹·艾伦(Deni elAaron)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写同时代人的历史可能既是一件痛苦的事又是一件引起争论的事。”(《世界文学》1981年第6期第270页)知道太多,说了一些招忌的话;将因此带来麻烦;所知有疏漏,也烙为自己稍有疏忽而付出代价。对活着的作家,要作公允的评价也难。没有编入史,有一番话I编入了,说得少些,又有牢骚;说得稍多,还会嫌评价欠充分。左右难做人。曲从作家之所请,简直无法从事这项编纂工作。文学史家论及作家,主要看他对文学发展作出过什么贡献。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要和上下左右的作家作一番认真的比较,然后确定其历史地位,慎重地给予应得的评价。过宽过严的品评都有失公正和厚道。、写当代史和写过往历史不同。写古史,只须问具备的条件,无须问编写的时机;写当代史,时机很重要。如果文学发展,多年处于平淡境地,编史者不会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致,编出的史也不会生色。如果处在向高潮发展的方兴未艾时期,或在一个繁荣期之后,编史者从最活跃的时代激流中获得灵感,以饱满菏时代精神和站在时代发展高处的眼光,讴歌眼前历史,回顾往日的艰苦历程和风采,会把历史写得有气有势有声有色。新时期文学的空前蓬勃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城市全面改革指明进程,作家代表会为文学更大繁荣作了组织和思想的准备。创作自由万:应受到干涉,中国文学将迎接黄金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学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这是一个大好时机,文学史家应该追随文学发展浪潮之后,年复一年地不断编出与文学发展气势相当的新的文学史。这里谈“相当",主要指内容,捐精神,不是指篇幅。如果能编出当代大文学史,自然更值得欢迎。;。、薮币≤r^;我们将编写什么模样的文学史呢?我们悬拟一个颇高的目标。我们这部;;文学史,除字数高度压缩一点之外,其史观,其基本格局,应和大型文学史L上L旦lq没有什么两样。它应具有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且应有自身的较严密的体系,构成独特性。作为当今文学史,我们力求写出能反映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及各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的文学史;既充分注意考察外部条件,如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各种观念形态(如哲学、伦理等)对文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这些作用都在作家观念和作品人物的心理上留下烙印,又特别注意揭示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仕。·1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人所共见的一般社会变化;更主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人所共见的一般社会变化,更主要的反映人们的精神变化,后者的变化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了前者的变化。这种见解,由来颇久,然其意义决未过时。编文学史忽略这种可贵见解,使后入编的史未能超越前人,不是无因的。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一卷中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学只要它是完整的,便可以表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感情的一段历史。,,普列汉诺夫把这一点提到更高高度看待。他在《唯物论的历史观》中说:“要了解一个特殊国家底科学思想史或艺术思想史,只熟悉它底经济是不够的。上个人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意识形态吏底唯物论解释根本就不可能。”这些见解都很深刻。其可贵之处还不在他们最早提出这些见解i而更重要还在于注意写出历史(不管文学或艺术)的完整性中体现一个国家伴随社会变迁的心弹状况·52·及其历程。编写文学史,对这一点作前后一贯到底的叙述,难度很大。我们认识到~目文学史也可说是一国人民的心灵发展史,因此,我们昀叙述和论断都尽力不脱离这个重心。尤其对新时期文学的描述,离去这个重心,简直无法作历史的概括。这时期文学,就其反映时代思潮的敏感性,所包容的历史感的深广度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空前,它是继“五匹l”新文f匕运动之后出现另~次更活跃、更富朝气的发展时期。国外人士对中同了解很不够,对中国文学所知不多,估价也欠公允,冯牧有席话针.对这种状况而说:“你如果想要了解中国人民,你如果想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了解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对当前变革时期的感应和思想变化,阅读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是一釉最好的方法和最好的途径。甜(1985.5.9《文学报》第一版)。了解的核心,也是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我们赋予这部文学史的基本品格,尽力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文学反映变化的现实,变化的思想感情,有新貌、有新意I与之相应,文学也该有新的创造。题材的新开拓,思想内容的新发展,旧成规旧格局的新突破,艺术的新创造等等方面,本书当给予足够的注意。’悬设的目标是高的。限于我们的水平,恐难实现其一二。虽然,我们认为自己力不胜任,然有奋斗目标和无目标,努力结果将不~样,前者或会出现理解未透,生吞硬剥之弊,然向目标总会有所靠近。后者心无定见,材料拉杂,拼拼凑凑,最终仍不成其为体系。现在进而谈谈本书的体例。既是一本文学史,即便是纲要式的,也总得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例。一本书的体例的形式,在正常情况下,先对大蹙历史材料进行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明确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能够清晰地概括出各个发展阶段的面貌及特征,然后逐步形成足以表现跟历史发展相一致的较好形式。这里得特别强调提示一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研究历史和编写历史的无可估量的意义。文学史是科学著作。它的科学性建基于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不应作教条主义的理解(1))它应能显示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总结它的得和失、成就和不足、长处和短处,绽读者知所择取,为文学进一步发展启迪门路。。文学史,顾铝思义,它应该是创作发展史。决定一个时代文学的盛和衰,自然有其诸种的社会条件和原因,这些都得给予科学的说明。文学史体例,不仅仅涉及材料的安排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处理。鲁迅认为:“史总须以时代为经,一般文学史,则大抵以文章的形式为纬12)。”这是鲁迅已经确定环境和文学的关系作为史的线索之后所作对全部料材安排的意见。一本文学史,首先确定一个中心,且作为基本线索贯穿全史。最常见的文学史如鲁迅以环境和文学的关系为线索。这一点,资产阶级的文学史家虽早已这样散了,但贯彻得并不彻底。普列汉诺夫评法国文学史家朗序一席话值得人们深思,他说:“他通常的确总想把法国文学的发展跟法国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谁仔细的读过他的书,那末就会找到这种思想不少的证据,就是:因为文学是社会的反映,而社会,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对立物的统一;所以这些对立物的斗争本身决定文学发展的过程。只可惜的是,朗松不了解这一观点全部的意义,因此也就不能彻.底的运用它来研究文学史。”(3)正因为如此,朗松的观察点常游移开去,“有些地方甚至于准备来反对它”。朗松的文学史论述正确与否且不去说它,只就论述·63·焦点经常游离开去,发展线索常有断头之虞,也造成体例的很大缺陷。.本书以社会一思潮~文学三者紧紧结合构成基本线索。社会与文学的结合考察的重要性,前文已有所说明,而把思潮列入两者之间,因为思潮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文学创作又是更加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以思潮作中介,会把社会和文学两者复杂和微妙的诸种关系考察得更为深入些。不仅如此,把思潮列为中介地位,为的更有利于把史的考察重心放在人类的精神的发展史上。这就一般而言。如专就一国的文学史而言,应该放在一个国家的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发展史上。精神的发展当然由社会发展变化所引起,文学反映这种变化的深刻与否决定了成就的高低。文学反映这种变化,意味着内容的开拓和表现手段随之更新。锢致地考察这种赓续和变化的状况,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学史。’所以要突出思潮这一中间环节,更有利于处理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文学批评等和创作发展的关系。”F;;苗王辜'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如起迄时日较长,文学发展必有变化。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发展各阶段的历程,就得划分出时期来。划分文学史的时期,须顾到毛安望竺璺j内部的索腐变化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两个方面。有时,.寒学变化和政治,社会变化相应,社会发展分期也可作文学史分期的根据I但也有不完全一致的时候。有些时,社会发展进入另一阶段,而文学的内在素质并未有任何明显的变化,这样,文学不必随之也划分时期。建国三十多年来,文学的发展受政治情势的支配很大。前面近三十年,文学受到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主宰。文学自然不能脱离政治。对这一点理解得过分机械,过分狭隘,就不利于文学的发展。政治干预过多,文学发展的内在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发展变化完全取决于政治的发展变化。建国以来的历史,非常分明地可以分出三个时期,文学发展也与之相应,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66)就大陆说,为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以及在曲折中有较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以五七年中期为界,又可分两个阶段,具体地说,第一阶段为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后一阶段为“左”的影响加重,文学处在艰难曲折中仍有所发展的阶段。一第二个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是社会主义文学遭受严重摧折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新时期文学。从粉碎“四人帮”迄今,可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七六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拨乱反正阶段,诗歌、散文、戏剧等所表现的{蟛翔“四人帮矽,歌颂老革命,小说中伤痕和反思等文学现象是这阶段的基本内容。第二阶段,由上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改章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文学题材更为广泛,然以反映农村改革为重点。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重点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文学随着改革形势发展将有更大更新的发展,这将构成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刚开始,我们的文学史,下限划到八四年底,八五年的文学现象概不阑入。,象、一类倾向,·54·本史纲形体小而容量大,按常例的编、章、节的纲目,我们感到不够支派,因此添入“部,,。形体小还须分“部,,,实出不得已。我们把一个时期文学划为_部。第一部、第三部在总括概貌之后,按体裁分编,各各作连贯的叙述(第;部只有一个总概述)。编之下为章,1包括对一种题材、一种现一种风格流派、一种文体的考察,包括对其代表作家的评介。小说编内容多,章下列节。其余各部分,章下的节,采取提示性文字,括以方框,置一段文字芝前i以醒眉目。,’。一‘编写文学史,不论通史或断代,总得记述相关时代的文学的之所以兴、’所以盛,以敦衰落或嬗变和影响。对一代一时的文学面貌及其推衍变化的由来,是否能作到全面、+系统和前后连贯的叙述,决定了一本文学史的基本价值。普列汉诺夫在前引一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耐人思考:“就作为一个叙述者而言,我底唯一工作乃是以尽可能准确生动的方式描述那些既有的事件。为了这个目的,我必得在此等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一一那怕只是外表的联系,同时把它们依某种透视法安排起来。”这种“给那些事件作出一个连贯而生动的叙述"的立场,是修史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条件。·但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是达不到史的要求的。普列汉诺夫就认为不能满足外表的联系,。1而得探究其内在原因。对文学现象及其实质都得到正确的把握和准确生动的描述,是.L本有特色的文学史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把这种全面、系统和连贯起来描述文学发展状态的做法,定名为文艺形态学。历史的面貌清晰,史事的根由分明,正是“形态”一词所包容的基本内涵。然描述和论及史事笨同,整体概括和一时一事一体一人的评述,其要求及侧重点不同而有异。本书每一时期都宥一个总概述,这类文学容量大,概括性大,形态仅作勾勒,不多加描述,而对根由却须得说明。按体裁分编的概述性文字当充分注意本种文学的面貌及流变,力求达到全面而又系统的连贯生动的描述,揭示根由,仅在适当处有所点明,不作多方面剖示。4’这种连贯生动的描述风格,由概述文字进而条分缕析地描述一类现象、一种倾向、一种风格流派时显示这种史笔的长处。一类现象不过是该体裁文学的一枝一脉。概述如幅简笔轮廓画,体大而欠周详,一枝一脉则须细描彩绘,使概述的各个方面,逐步得到充实。概述重整体,重概括,重综合,一句话,重宏观的考察;分枝从宏观进入微观,重局部的深入考察。对作家,把他看作是一类文学现象或一种倾向的代表,我们通常用两种史笔推出这些有成就的作家:一是在描述一类现象时推出其杰出的代表,一是叙述一种文学现象发展进入二一新阶段时,推出标志新阶段发展成就的作家。论述作家,都放到一定的文学背景之上;既概括整体的一个分枝的状况,又切合实际地考察了作家。而所论及的常不限于一个作家,一般情况,同时可集纳同倾向、同风格流派的次要甚至更次要的作家,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样把宏观观照和微观考察紧紧结合一起,可少犯一些论断偏颇的毛病。 fv一一一一-一1文学活动的领域颇为广阔,由于考察的对象和重心不同,可以写成文艺{如何处理文{运动史、文艺思想斗争史、文学批评史、文艺理论发展史等等,而文学史表;艺运动其他;速的重心是创作发展。一部文学史,自然不能回避以上种种史实,但它的重毛妻苎望塞型心既在考察创作发展的史实,一切均得从对创作起影响的角度涉及文艺运动其他的史实。这样做,势必改变近年已出几个本子的多元多头的处理史实的方法。一部文学史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机体,所考察的有特定的对象,因此,描述就不应该偏离重心,另列头绪铺开叙述,如《武训传》批判,胡风斗争等等,这些写得很多,说了大量和创作发展无关的话,究竟为了什么? i.-我们所编的文学史只突出一个重心,这样,对文艺运动所牵涉的各方面史实,按对创作’·55·产生直接影响或问接影响,积极影响或消议影响眨(及影响大小,适当灵i.野地处理这些史实,透视法可,辐射法也可,要之,有重心地建立创作实际和各:方面的联系。问题不在于对这些史实叙述的多寡,而在揭示这种影响力要合乎实际,合乎比例,评述要合乎分寸。我们这本文学史对文艺运动历程的标志的几次文代会,不介绍详情,仅评述其结果,而且是从对创作发展所起作用中指出其历史意义。对建国以来历次文艺思想斗争,一般文学史均列专章论叙,我们却轻轻带过。并不是我们不重视这些历史内容,然对创作发展说,这些斗争,其消极作用大大超过积极意义。我们对这些斗争史实不多作描述,仅扼要撮叙事实,且从对创作造成后果角度总结这些历史经验,记取这些历史教训。文学批评对创作发展的作用囱应作充分的估计。建国十七年,文学批评未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抓辫子、打棍子之风日甚一日。批判一本书,一种文艺思想,被批判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加以报偿。此风愈演愈烈,以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文革”运动(主要当然由于政治上的“左”倾思想造成的结果)。但统观近三十年中国当代史,一个大的运动开展;常先从文艺领域开凿决口而后向社会各领域纵深扩展。在这种“左"风吹副下,文学批评所浇灌的未必是香花,所清除的未必是毒草。每一次批评,对文艺思想都会添上一些新的条条框框,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有活力的内容,常遭到扼杀,而无冲突论、粉饰现实的虚假理论却受到包容。从文艺思想或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揭示这种理论演变的具体状况自然很有意义。我们这部文学史不可能从这个角度作描述。我们只能对创作产生的实际后果来检验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总之,文学史应该是创作发展史,对文艺运动等各方面相关的史实的考察,其出发点,其焦点,其归趋,都不应当离开创作发展这个中心。这是我们处理文艺领域相关连一些史实的基本原则。(限于篇幅,下面略去“几个理论问题的历史说明”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是近几年才着手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处在全国改革,经济腾飞,社会迅速进步,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来编写反映当前几十年文学发展状况的历史,不仅对文学史体例构想应有所改进,所表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原则,也应随时而更新。我们编写的指导思想依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但对这一哲学观和方法论,不再如过去封闭年代了解那么狭隘和僵化。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为核心,广泛吸收新近几十年在自然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如系统论、控钢l论、信息论等,吸收它们的新范畴、新规律,以丰富自已,使研究的方法手段更有成效。对这些新方法论,我们所知有限,理解又不深,吸收它们之所长,融之于辩证法,可能做得不够圆熟,使人看起来不习惯、不舒服。但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些方法论作工具,对体例,系统的安排,对整体和局部的处理,无论对大系统和小系统的描述,都方便得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是在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新成果,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经验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本已揭示了世界物质统一性,事物普遍联系等原理,佩后人在运用辩证法三定律时,如解释对立统一律,只着重说明一方,忽视另一方,说得不·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