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研究》
袁隆平者,世界杂交稻之父也,中华之豪杰也,时人尽赞之:“真国士也!”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年,庚午七月既望,世人所称之鬼节也。隆平生也。其生之时,名未及取,录之曰“袁小孩”。因是日也,其父心下悻然,然得子,仍甚欢。
接其出生者,乃林巧稚也。巧稚者何人?中华现代杏林妇产科之第一人也,后世尊为“万婴之母”也。其影响甚广,中华无人不知其人者矣。
隆平之接生者为林巧稚,莫非天意,为中华迎未来之栋梁耶?
其父袁兴烈,尝学于中南大学文学系,既成,乃就职于官方铁路为一秘书。其母乃小学教员,教习英文。
幼时,隆平与其父母,或以中文或以英文,竟无阻碍,时人未可知也。越若干年,有人窥得此境,惊曰:“以其父母之老,亦会使外语,且如此娴熟乎?”
有知之者笑曰:“此言弊也,其家学渊源,此其仅一端也。”
既得子,寄以厚望,深望其学经史以谋为吏。然,隆平遥拜神农尤迷稼穑,其志向不在为吏也。
幸乎,中华之失一俗吏,得一栋梁,此其天意助我中华之兴也。
民国廿六年,岁在丁丑,倭寇来犯。即如袁家之殷实小康之家,亦流离失所。隆平时年7岁,随父亡命于汉口、湖南、重庆。随朝不保夕,尤勤学不辍。
建国之年,隆平年及19,与父母抗争,选农学为钻研之学,学于相辉农学院也。学成,奉命至安江农校为师。农校以其偏僻为世人知,及今,仍火车未达之地也。
建国十年许,大旱,三载,赤地千里,饿民遍地,中华之厄也。时,隆平教授俄语,与其志迥异也。
遂关注民生,地之虽广袤,然民仍不能果腹,乃至饿殍遍地,此为农学之人之耻也。观之,中华之民,喜食稻米,南方尤甚,遂以稻米为钻研之向。
然,隆平以中专卒业,其上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一中专之文凭,而欲研究未有之稻种,世人莫之许也。或讥之曰:“不自量力!”
起始,隆平所种之稻,不若常规,议论之声日甚,斥之曰“异想天开”者有之,讥之曰“好大喜功”者亦有之,以此种种之言,甚伤其心,压力之大,未可向人道也。
当其之时,有女邓哲,慨然嫁之。曰:“世人之言如风耳,不必理。吾助汝,信君之甚,犹如信日之东升也。”又曰:“若不达,无他,返乡作耕者,又有何惧?”
隆平大慰,有贤妻之助,弥而益坚,壮志凌云。遂日日走于田垄,细察之,慎选之。其间之苦累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终得野稻六株。繁衍之,近千株矣,甚喜。种之于试验田,功成有望矣。
然,不期然而祸至。一日,夜,雨。翌日,视之田,空空如也,稻不翼而飞。隆平大惊,呼天抢地曰:“数年之功,毁于一旦耳。”
此世间,总有那嫉妒之人,见不得人之好。隆平欲建不世之功,小人亦不放过,拔其稻苗,以击毁其志向,欲使其泯为众人。
呜呼,小人之心,其歹毒可见也。
然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盖孟子此言,其所言者,即隆平之属乎?
隆平徘徊于试验之田垄间,数日。忽见地角有井,审视之,有稻苗数株,被抛于井中。大喜,捞之于井,复得五株试验野稻之苗。
试验田终扩展,获国家力挺。是岁,稻长势甚佳,官府嘉奖之。然,秋收之时,尴尬至极,稻杆甚粗大,比之常稻,远超矣。而稻谷之产量,竟降低百之有三。
一时之间,骂之声不绝于耳,人之势利者,若此寒心也。
如此种种之打击,不一而足。隆平不惧,不悲反喜,曰:“世人无知者众,吾之受辱,自取耳,勿责众人也。今其稻秸秆增而稻谷减,调整可也,望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