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导读

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3

主持人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机制中,美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学的当代发展首先要面对和思考“什么是当代”“什么是当代美学”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在第一次轴心时代,柏拉图通过“美是什么”问题的提问,论证了“美是理念”的学说。 在启蒙时代,康德通过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提问,论证了“美是形式”的审美理论。 而当代美学或者说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当代美学问题,目前各个学科学者正在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2020年12月19—20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大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的“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刊刊登的三篇会议论文,从审美人类学、批判美学等角度,为我们呈现出当代美学在“形式与社会”问题上不同的提问方式和不同的研究路径。 在文化经济时代,或者说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审美形式与社会的关系已经高度复杂化和系统化, 以欧洲艺术经验为基础的、 康德式的美学大厦正在进一步瓦解和崩塌,新的美学提问方式和研究方法正在呈现一种新的“百家争鸣”格局。 我们期待本期的三篇论文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发展提供一些有启发的思想、理念和方法。

当代美学是一个议论纷纭的理论领域, 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重要理论领域。在当代美学问题的研究中, 情感结构的相关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是因为情感结构是审美经验和许多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 关于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理论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 理论研究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学术界、批评界、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政策的制定部门,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缺乏充分、系统、深入的认识, 在文艺政策的制定方面以及许多重大的文学创作问题上缺乏很好的预见性, 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所提出的伟大要求。

本文提出, 可以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 通过情感民族志研究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包括它的基本结构和动态轨迹。对不同社会群体、 不同民族的共同审美对象展开研究,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图式,从而使美学研究获得足够的自主性, 在引领未来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情感结构与情感民族志

人类学与美学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某一社会“情感结构”和情感民族志展开研究,但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如何联系起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又是研究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类学学科自奠基人起, 已经在收集研究对象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方面作出探索,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笔下的特罗布里恩岛民在仪式交往活动中呈现的兴奋与紧张。①20 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研究逐渐成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者们从各自的田野材料和理论资源出发, 阐释了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机制如何塑造了情绪和情感的合适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的个体与集体意义。②罗纳尔·罗萨尔多对菲律宾伊隆戈人在仪式中的情感流露,以及自己在妻子不幸遇难后的悲伤与顿悟, 成为人类学在情感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③而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转向就包括情感论转向。 文化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等重要著作中提出了用情感结构理论来研究文学艺术, 这也是当代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化批评家格罗斯伯格提出,今天的文化研究面临困境,我们处在多种文化语境叠合的现实中, 所以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真实的情感结构,就变得非常困难,文化研究就陷入到这种困境中。④人类学与美学如何“联手”来研究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 是当下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也是本文尝试探索的方向。

我们认为,在当代社会的学术语境中,在多重语境叠合、各种话语重叠的喧闹现状下,情感民族志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 力求把握住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真实的情感结构。阿列西·艾尔亚维奇等学者认为, 通过对情感结构的研究来开展美学和艺术的批评, 可以找到具有新的情感结构的艺术。⑤而一种新的情感结构,代表着未来,也就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的方向。 通过对表征着新的情感结构的先锋派艺术的批评和分析, 我们就能够改变当代人的情感结构, 通过改变当代人的情感结构,就能够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研究领域,这个情感结构的改变过程,也就是审美的革命, 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上一篇:复古非古 下一篇:没有了